新闻动态

用火箭筒击毁4辆装甲车,他是解放军反装甲作战第一人

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5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1969年3月15日,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,在这一天,爆发了反击苏军入侵的第二次战斗,这是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战斗规模最大、战况最为激烈的一次。深夜3时,苏军出动6辆装甲车、60余名步兵向珍宝岛开进,于4时许从岛的北端向我军岛上警戒分队接近。为了增强岛上力量,23军73师217团1营营长冷鹏飞率领3连2排立即登岛,依托东南侧的天然壕沟与土堤,与入侵的苏军对峙。

6时许,1营3连火箭筒班华玉杰小组(由射手华玉杰、副射手于长海、王宪刚组成)奉命上岛增援。他们受领任务之后,经过短暂的准备即跑步前进。于7时40分通过岛西江汊冰道,从珍宝岛西南沟口登岛,赶到2排阵地协同作战,发射位置位于2排左侧。

8时2分,入侵珍宝岛的苏军首先开枪。接着以3辆装甲车协同步兵向2排阵地发起冲击。当苏军装甲车进至距离阵地前沿约200米左右时,华玉杰立即向目标连打3发,由于距离较远,射击未能奏效。敌人装甲车停止前进,龟缩到树林里隐蔽。这个时候,营长冷鹏飞要华玉杰总结一下经验,把敌人放近了再打。

展开剩余76%

华玉杰和2名副射手一起分析了两个问题:一是坚定了信心,我们一打,敌人就跑,说明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,仗是能打的,并且能够取胜;二是吸取了教训,打仗光有仇恨,敢打还不行,沉着不够,打早了照样打不着敌人。我们不仅要敢打,而且要敢于打近仗,这样才能消灭敌人。9时30分,苏军那3辆装甲车又从树林里钻出来了,在向我军阵地冲击的过程中,它们互相交错前进,这辆叉过来,那辆叉过去,一会儿往左,一会儿往右。

华玉杰举着火箭筒对着目标跟踪瞄准,他沉着冷静,敌人相距150米时,他没有开火,80米时,他还没打。前面的那辆装甲车距离他只有70米左右时,突然调头向右翼的4班阵地冲去,把自己的右侧暴露给了华玉杰,这正好扩大了他的射击面积。华玉杰抓住战机果断击发,只听“轰隆”一声,这辆装甲车冒了一股黑烟,停在原地动弹不得。战士们用冲锋枪、机枪一齐射击,消灭了跳车的苏军步兵。

初战告捷,华玉杰小组迅速转移了射击位置,占领有利地形对准另一辆装甲车,在50米左右的距离上又发射一发,将其击伤。但是车上的苏军机枪还在继续吼叫,华玉杰又迅速变换位置补射一发,这下子敌人的机枪变成了哑巴,车体也起火燃烧。车上的苏军只好跳车,落地之后争抢着往车下钻,在2排的猛烈扫射下,这些敌人也送了命。最后那辆装甲车见势不妙,在炮火掩护下狼狈逃窜。

华玉杰的战果在苏联边防军的作战日志中得到了印证,这份资料记载:“2辆装甲车被击中,1辆装甲车正在燃烧,(中国人)仍在向岛上开炮。”

9时46分,苏军在实施了炮火准备之后,又出动2辆坦克、3辆装甲车,采取相互掩护,交替前进的战术手段,向我军阵地冲击。10时30分左右,201团3营炮兵连的75无坐力炮击毁装甲车一辆,华玉杰放下火箭筒,操起冲锋枪连续射击,消灭了几名跳车的敌人。

15时30分,经过炮火准备的苏军向珍宝岛发起了第三次进攻。这一次出动的坦克和装甲车多达17辆,仅在2排正面就展开了3辆坦克、4辆装甲车,凭借着优势火力,不断向我军阵地进行密集射击。霎时间,阵地上硝烟弥漫,和爆炸的气浪交织在一起,让人什么也看不清。

当烟雾稍稍减退时,华玉杰突然发现阵地前沿有一辆被打得晕头转向的装甲车,掉进了沟里,正在拼命地往外爬,距离他只有10几米远,虽然速度很慢,但是声音特别大,不时地发出隆隆震耳的响声。机枪班长史玉才拿起了炸药包,战士姜庆海也操起了集束手榴弹,准备用爆破手段消灭敌人。

战友们打算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给了华玉杰莫大的鼓舞,他迅速绕到装甲车的左侧,站在深雪中举筒击发,装甲车“咣当”一声撞到了沟坎边的大树上,车上机枪的枪管也别在了树杈上。由于距离太近,爆炸的气浪把华玉杰掀倒,昏迷过去,副射手马上把他扶了起来,华玉杰清醒之后一看敌人还趴在车底下,便立刻给战友们示意,随手投出了一枚手榴弹,紧接着又和战友们一起往车底下扔了10多枚手榴弹,消灭了跳车的敌人步兵。

从上午打到下午,华玉杰发射了10多发40火箭弹,耳朵被严重震痛,暂时丧失了听觉,什么也听不见了,但是敌人的装甲车还在继续冲击。4班长曹殿国就通过拍他的肩膀的方式提醒他,给他指示目标。当一辆装甲车进到70米的距离时,华玉杰刚刚举筒准备射击,装甲车上的机枪就猛扫过来。他马上转移了射击位置,并且不顾零下20多度的严寒,摘掉帽子脱下棉衣挽起袖子,然后迅速举筒连续打了2发,将目标击毁。

在这一天的战斗中,华玉杰英勇无畏、沉着冷静、连续作战,一共击毁苏军4辆装甲车,创造了解放军单兵击毁装甲车的最高纪录,对保障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。战后,军委于7月30日发布命令,授予华玉杰“战斗英雄”荣誉称号。为他选择射击位置、指示目标、保障弹药的两位战友也荣立了三等功。

发布于:天津市